[脂类]--脂肪的营养
作者:nmbk-001查看次数:发布日期:2016-03-14
脂肪营养
脂肪是猪所需要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在营养上,为了应用方便,常把动植物体中的所有脂溶性物质统称为粗脂肪。在饲料分析中,粗脂肪是用乙醚把所有能溶于其中的成分浸提出来测定,因此,粗脂肪有时亦称之为乙醚浸出物。其成分主要是真脂和类脂,另外还有少量其它非脂物质,如色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一、脂肪的基本概念
脂肪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少量脂肪中含有N、P等元素。
粗脂肪是饲料中的所有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包括简单脂类、复合脂类、固醇类及其它脂溶性物质。简单脂类是猪最重要的酯,主要是甘油三酯。复合脂类包括卵磷脂、鞘脂、糖脂和脂蛋白等。
二、脂肪的生理意义
(一)作为猪的能源物质
脂肪是猪的三大能源物质之一,它的供能作用居第二位,但是脂肪是一切动物体内最重要的能源贮备物质。每一克脂肪氧化可产生39.3KJ(9.4Kcal热量),相同重量的脂肪是碳水化合物产热量的两倍多。
(二)作为组织生长和修复的原料
脂肪是任何组织细胞的产生所必须的原料。一切细胞质膜,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都离不开脂肪,脂肪中的类脂是合成一切细胞质膜的原料。除此之外,在猪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中都存在脂肪,如脂肪存在于肌肉中,使猪肉质量提高。
(三)内外分泌的原料
内分泌中的性激素等类固醇激素是由脂肪中的胆固醇合成的。外分泌中,如乳腺分泌的乳脂、蛋黄中的脂肪等都属于脂肪。
(四)、供作溶剂与合成其它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必须有脂肪的存在。麦角固醇可以合成VD2,7-脱氢胆固醇可以合成VD3,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在体内发挥特殊生理功能。
三、脂肪在猪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一)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吸收过程
由于脂肪是非极性的,不能与水混合,所以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不同。脂肪消化的主要目的是把脂肪乳化成微粒,然后通过小肠微绒毛吸收。猪采食的脂肪经胃肠的蠕动作用而逐渐乳化,然后进入小肠上段,即十二指肠。脂肪在肠道经胆酸盐的作用,进一步乳化成便于吸收的微粒。这种较小的微粒增加了脂肪酶与脂肪相接触的表面积。
胰脂酶在胆盐的参与下,对甘油三酯进行分解,但不能完全水解甘油三酯。每分子的甘油三酯可分解成二分子的游离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一酯。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汁酸,都有极性和非极性基团,能凝集形成适于吸收的微粒。磷脂和固醇也要在胆盐存在的条件下分别受胰液的磷脂酶和固醇脂酶作用而水解。
脂肪吸收首先是肠粘膜对微粒的摄入,然后其中的甘油酸和游离脂肪酸进入粘膜细胞,在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将甘油三酯释入血液。微粒也是其他非极性化合物,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吸收的重要方式。微粒在与微绒毛膜接触时自身破坏。脂解产物主要在小肠下段被吸收经门脉循环进入肝脏。在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的部位,胆盐不能吸收。脂肪的吸收除了微粒这条途径外,少量的甘油三酯也可以微小乳化物的形式被完整地吸收。脂解产生的甘油靠简单的扩散被吸收。
猪对饲粮脂肪的吸收受许多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脂肪酸的长度,脂肪酸上的双键数,脂肪的形式(游离脂肪酸还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分子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连接甘油的位置,游离脂肪酸中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含脂肪酸饲粮的组成成分,以及甘油三酯的量和类型。还有猪的年龄,肠道的微生物等因素。一般来说,短链脂肪酸要比长链脂肪酸吸收率高;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肪酸要比饱和程度高的脂肪酸吸收率高,游离脂肪酸要比甘油三酯吸收率高。油酸和亚油酸以及各种甘油一酯,易与胆盐形成微粒,因此,吸收率较高。当饲料中增加油酸或油酸甘油酸时,可提高软脂酸的吸收率。动物脂和植物油混合使用,其效果高于它们单个使用的效果。
2.特点:
(1)粗脂肪在胃中可被部分水解,但不能被乳化吸收,脂肪在酸性环境中不能使脂肪球变成微团,乳化而吸收,脂肪滴中φ<0.50um时,才便于水解而吸收。所以胃消化脂肪的能力很有限。
(2)脂肪的吸收必须有胆盐的存在,而胆盐是肝胆汁中分泌,它可被重吸收,而重复利用——即胆盐的循环:小肠胆盐→血液胆盐→肝胆汁→小肠胆盐。胆盐作用:①是胰脂肪酶的辅酶;②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而易于乳化③胆盐能直接与游离脂肪酸结合形成复合物,而利于吸收,④刺激小肠运动。
(二)脂肪的代谢
1. 脂肪的沉积 脂肪是猪肉和猪乳的组成部分。1头100kg的肥猪,其脂肪含量约占30%以上,猪乳中的脂肪含量在8%以上。脂肪组织是机体脂肪沉积的重要场所。脂肪在组织中并非处于惰性状态,而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呈活跃的转运状态。机体存在着脂肪代谢池。代谢池的脂肪酸常常是不断转运的。吸收的脂肪不断进入该代谢池中。生长肥育猪,正是通过这种转运,逐渐将吸收的脂肪沉积为体内脂肪的。
2. 脂肪的合成 脂肪沉积主要靠脂肪的合成。在猪体脂肪组织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酸的主要起始原料是乙酰辅酶A,它主要来自饲料中糖类的分解产物葡萄糖,脂肪和某些氨基酸降解也可以产生乙酰辅酶A。在猪体内,乙酰辅酶A仅是合成脂肪酸的起始物。以棕榈酸为例,所需8个乙酰辅酶A单位中,只有1个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参与合成,其余7个皆以丙二酸单酰辅酶A形式参与合成。乙酰辅酶A和7个丙二酸单酰辅酶A连续缩合,释放出7分子CO2,形成棕榈酸。最后甘油三酯的合成,是通过长链脂酰辅酶A与甘油的酯化来完成的。3. 脂肪的分解 当猪处于饥饿状态,或泌乳高峰期需要大量能量时,机体会动员脂肪组织中贮存的脂肪用作氧化供能或转化成乳脂。甘油三酯先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再进一步分解。从脂肪组织分解释放出的脂肪酸和甘油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到能利用脂肪供能的组织器官。如:肌肉、肝脏、心脏等。
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具有重要意义。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浓度,代表的是贮存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摄入,组织的利用以及从消化道的吸收等综合反应,虽然血浆中脂肪酸的浓度很低,但是脂肪酸的周转率很高。
(三)限制过高胴体脂肪的饲养措施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胴体瘦肉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限制胴体过多的脂肪。多年来,育种工作者为我们培育出了瘦肉型猪种,使胴体脂肪大为减少。同时,采取适当的饲养措施,也能减少胴体脂肪含量。
限制饲养可改进胴体品质,我国的地方品种猪多为脂用型猪,对限制饲养反应敏感。限制饲养有限量与限质两种方法,限量是指在生长肥育阶段饲喂低于自由采食量的饲粮;限质饲养是所喂饲粮的量不变,但改变饲粮的质量,一般是降低日粮能量水平,增加粗纤维含量等办法。研究表明,在饲粮中适当添加蛋白质也能减少胴体脂肪,提高胴体品质。
(四)饲粮中补加脂肪的效果
从饲养的角度考虑,饲粮中添加脂肪,可减少粉状饲料粉灰飞扬的浪费,减少饲料混合和运转机械的磨损,便于饲料制粒,提高饲料的适口性、采食量。近来的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脂肪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自Seerley等(1974)在母猪饲粮中添加玉米油,增加仔猪的的存活后,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在猪饲粮中添加脂肪的试验。Moser(1985)总结了大量的试验结果(表1-3),表明在猪的妊娠后期和/或哺乳期,给猪的饲粮添加7-15%的脂肪,可提高产乳量8-30%。初乳和常乳的脂肪含量提高1.8和1%,从初生到断乳(3周)的存活率增加2.6%,窝产仔数增加0.3头。仔猪存活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添加脂肪的母猪体重增加,体内糖元和体脂肪贮存增加,提高了仔猪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脂肪的添加导致了产乳量和乳中脂肪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新生仔猪对能量的摄食量。添加脂肪还减少母猪泌乳期的体重损失,缩短断乳到配种的间隔时间。相对而言,所添加脂肪的类型影响不大。
表2-13 母猪饲粮添加脂肪的效果(Moser,1985)
指 标 |
对照组(统计窝数) |
加脂肪组(统计窝数) |
差 异 |
窝产活仔数 窝断乳仔猪数 存活率(%) 平均初生重(kg) 三周龄体重(kg) 初乳中脂肪含量(%) 常乳中脂肪含量(%) |
10.0 (667) 8.1 (667) 82.0 (736) 1.41 (667) 5.57 (356) 7.3 (360) 9.1 (322) |
9.9 (814) 8.4 (814) 84.6 (938) 1.39 (814) 5.66 (432) 9.1 (512) 10.1 (506) |
-0.1 +0.3 +2.6 -0.02 +0.09 +1.8 +1.0 |
在断乳仔猪饲粮中也可添加脂肪,添加的量为2-30%,但究竟多大的量适宜尚未肯定,仔猪对添加脂肪的反应,无论是增生还是饲料利用率都不一致。不过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脂肪(如可可油,黄油)利用效果好些。而利用效果差的脂肪可能是仔猪断乳后对其消化率不佳所致。然而,现已证实,断乳仔猪利用脂肪的效果与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效果相等。
许多试验表明,生长肥育猪,饲粮中添加脂肪,可降低饲料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但许多因素影响饲料的利用率,如环境因素,当猪处在热中区时,在饲粮中以脂肪替代碳水化合物的能源时,可改进生长反应,减少猪热增耗产生,降低单位体重的代谢需要量;而当猪处在较热的气温条件时,饲粮每多加1%的脂肪,则多增加0.2-0.6%的代谢能摄入量,猪抗热应激能力提高。
四、必需脂肪酸(EFA、essential fat acid)
必需脂肪酸是指那些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而又是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其碳链上双键的位置,还可分成ω- 3、 ω-6、 ω-9(或n-3、n-6、n-9)等系列。直链脂肪酸中距离羧基最远的一个碳原子被称为ω碳原子,若从ω碳原子数起第三个碳原子上出现第一个双键,这种脂肪酸就称为ω- 3(或 n-3)系列;若第六个碳原子上出现第一个双键,则称为ω- 6(或 n-6)系列;以此类推,其中ω- 3和ω- 6脂肪酸具有重要的营养学意义。
过去认为必需脂肪酸含有两个以上的双键,顺式构型的n-6系列脂肪酸,亚油酸(C18:2,n-6)符合上述结构特点,是公认的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C20:4,n-6)符合上述结构特点,可通过亚油酸在体内加长碳链而合成。亚麻油酸(C18:3,n-3)虽然不能被人体合成,但在结构上不属于n-6系列,因此以前并不被认为是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对猪有以下生理意义:①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功能,当必需脂肪酸缺乏时,毛细血管脆性加强,其中以皮肤毛细血管最重要,导致皮肤病、水肿等。②保证正常生殖机能,缺乏必需脂肪酸可降低繁殖机能。③参与类脂运输和代谢。④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